业务咨询

4个研究领域、33个研究项目,“常见多发病防治研究”重点专项2022年进入最后申报冲刺期

2022-03-11


3.6 微信头图-欢迎动画V2.20.06.12.gif

引言

2022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常见多发病防治研究”重点专项已经开始申报。


本次申报专项的总体目标是:

- 聚焦严重危害居民身体健康、降低多发病风险;

- 推进常见多发疾病的防治关键技术及研究;

- 加快研制危急重症应急救治,提升基层诊疗水平;

聚焦大数据到精准化防诊治方案的临床转化难点。


2022年度指南部署坚持“以常见病多发病等为突破口,加强综合防治,强化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进早诊早治、科学防治,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的要求,每个项目拟支持数为1~2项,实施周期不超过3年。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必须涵盖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青年科学家项目(项目名称后有标注),不再下设课题,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3家。


1.常见多发疾病的前沿基础性研究(节选)


基于多组学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机制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


研究内容:基于已建成的多中心、高质量、大样本的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及缺血性脑血管病队列,完善临床表型、多模态影像组学、全基因组和代谢组等多组学检测,建成多组学队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多组学网络分子机制;通过基因组、蛋白组等多组学数据的联合分析, 筛选出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残疾等不良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建立预后预测模型;针对生物标志物,进一步筛选出降低卒中复发、改善残疾及降低死亡的干预靶点,应用细胞及动物疾病模型探讨相关分子机制,对潜在新药靶点进行验证分析,并完成新药开发的临床前评价;针对炎症干预靶点,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开展二级预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考核指标:建成全国多中心不少于3000人的高危人群多组学队列及不少于1万人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多组学队列,包含临床、影像、基因组学和代谢等组学数据;揭示不少于2种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新机制,发现作用明确、可干预的新靶点不少于3个,完成不少于2项新药临床前研究并申报相关发明专利;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多组学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不良预后的预测产品(试剂盒或软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或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少于1项;完成1项炎症干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的临床试验,样本量不少于5000人。


有关说明:由建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医疗机构牵头申报。本项目为临床研究类项目。



2.常见多发病早期筛查、干预技术及策略研究(节选)


结肠管状腺瘤病变的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在已经建立的规范化前瞻性临床队列基础上,建立我国大规模、多中心的结肠管状腺瘤大数据平台和随访数据库,依托其建立并推广结肠管状腺瘤病变预测模型,制定风险精准评估体系;开发以多维高清内镜成像、消化道全景重构智能胶囊内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支持系统、外泌体液体活检早期筛查等高新技术为代表的多项新型诊疗技术,开展结肠管状腺瘤病变的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评价;探索多种诊疗新技术引导下的结肠管状腺瘤诊治新方法、新方案,优化并革新现有结肠管状腺瘤病变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系统性提升我国结肠管状腺瘤病变的防治水平;实现交叉学科前沿技术驱动下的结肠管状腺瘤病变早期筛查、干预模式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成包含临床信息、影像学资料、病理图像等全方位数据的中国人结肠管状腺瘤高危人群数据库,病例数不少于3万人;构建1套适合国情的结肠管状腺瘤病变风险精准评估体系;重点突破早诊早治、精准诊疗相关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不少于4项,获得相应的发明专利授权不少于4项,制定1套针对高危人群的结肠管状腺瘤防治综合诊疗方案并形成指南;以上成果推广至全国100家以上综合性医院,覆盖全国结肠管状腺瘤病变患者及高危人群20万人以上,完成项目成果的转化。


有关说明:由建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医疗机构牵头申报。本项目为临床研究类项目。



3.常见多发疾病临床诊疗关键技术及策略研究(节选)


结构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诊疗新技术研发及精准诊疗体系构建


研究内容:在已有结构性心脏病诊疗器械及技术研发基础上,开发系列具有显著临床疗效的经血管结构性心脏病诊疗新技术、新器械;构建经导管结构性心脏病诊疗术前辅助决策平台,在大规模前瞻性队列中验证模型信度及效度;将智能可穿戴设备应用于经导管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管理,实现医联体-家庭医生-患者个体化、高质量、高效闭环管理,开展临床前瞻性研究及随机对照研究明确可穿戴设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全面解析重要类别结构性心脏病(如二叶式主动脉瓣、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遗传学因素以及演进和治疗过程的病理生理规律,明确关键致病基因及通路,探索早期诊疗、预后评估策略。


考核指标:开发新型经导管结构性心脏病诊疗新技术/器械不少于2套,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显著疗效;构建基于计算机拟合、大数据整合的经导管结构性心脏病诊疗辅助决策平台软件1套;研发智能可穿戴设备至少1套;开展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大型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不少于1项,形成具有现代化智慧医疗特色的新型临床诊疗方案/路径不少于1套;鉴定不少于2个重要结构性心脏病关键致病基因及新药靶点,提出干预策略,形成指南至少1个。



4.常见多发疾 病防控技术应用示范及推广研究(节选)


脑血管病医疗质量监测平台和结局改进智能诊疗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依托国家已有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数据及相关卫生行政数据平台,通过高效互联互通和可视化技术,建立可持续反映我国脑血管病诊疗结构-过程-结局信息的多层级医疗质量监测和反馈平台,为质量改进智能诊疗工具的研发和验证提供平台基础。基于已有的大型脑血管病队列,运用人工智能和影像组学技术,建立患者结局智能预测模型并通过验证证实模型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围绕脑血管病结构-过程-结局管理和诊疗流程,构建脑血管病专病知识库,研发脑血管病智能管理与诊疗决策系统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其有效性;开展急性脑出血血肿扩大预测智能决策系统研发和指导降压等预防血肿扩大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建立基于数字医疗的脑血管病出院后二级预防和功能预后干预技术与策略,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其有效性,为脑血管病患者长期规范化管理提供科学智能工具,降低脑血管病的复发率及致残率。建立临床数据库及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制定临床指南并建立培训中心,在全国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建成数百万级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多层级监测与反馈平台,健全全国性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在此基础上运行2个大型临床研究;研发1套基于多维度数据的脑血管病结局智能预测工具;研发1套智能脑血管病管理与诊疗决策系统并证实其有效性,申报II类医疗器械证;研发1套急性脑出血血肿扩大智能预测系统并证实其有效性,申报II类医疗器械证;开发基于数字医疗的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和功能预后干预技术并证实其有效性,申报II类医疗器械证;制定临床指南并建立培训中心不少于50个,在全国范围内至少500家医院推广应用,完成项目成果的转化。


有关说明:由建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质控中心的医疗机构牵头申报。本项目为临床研究类项目。



申报要求


1.本专项除特殊说明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青年科学家项目可不覆盖相关指南方向的全部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原则上,如无特殊说明,基础研究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6家;共性关键技术类和示范应用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临床研究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5家。项目设1名负责人,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


2.指南中“拟支持数为1~2项”是指:在同一研究方向下,当出现申报项目评审结果前两位评价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时,可同时支持这2个项目。2个项目将采取分两个阶段支持的方式。第一阶段完成后将对2个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后续支持方式。


3.青年科学家项目负责人年龄要求,男性应为1984年1月1日以后出生,女性应为1982年1月1日以后出生。原则上团队其他参与人员年龄要求同上。常规项目下设青年科学家课题的,青年科学家课题负责人及参与人员年龄要求,与青年科学家项目一致。


4.申报单位和个人必须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承诺各领域项目生产的所有科学数据无条件、按期递交到科技部指定的平台,在本专项约定的条件下对专项各承担单位,乃至今后所面向的所有科技工作者和公众开放共享。如不签署数据递交协议,则不具备承担本专项项目的资格,数据签署递交协议后而不在商定的期限内履行数据递交责任的,则由专项管理部门责令整改,拒绝整改着,则有专项管理部门追回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


5.本专项研究涉及人体研究需按照规定通过伦理审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6.本专项研究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等,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执行。


7.本专项研究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点击下面可获取原文

1.“常见多发病防治研究”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pdf